壹
著者
一
本书著者马可,又名约翰。他母亲名叫马利亚。他们是耶路撒冷的居民,在他们的家中有聚会(徒十二12)。
二
他并不是一位使徒,而是一位跟随使徒的门徒。他曾随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学习事奉(徒十二25)。后来也因着他的缘故,以致两位使徒不能同工;保罗带西拉去叙利亚、基利家一带作工;巴拿巴带着马可往居比路去(十五36~41)。马可原是巴拿巴的表弟(西四10)。
三
虽然如此,他后来终究和保罗和好,热心事奉主。保罗在书信中嘱咐歌罗西的圣徒接待他(西四10),并承认他是同工(门24),是在工作上不可少的助手(提后四11)。
四
他也曾跟随彼得学习事奉主。彼得在书信中称他作“儿子;”(彼前五13)当然这是指属灵的儿子,可能他是彼得所结的福音果子。
贰
一卷彼得的福音书
一
马可并不是主身旁的十二使徒之一,可是他写我们主的一言一行,犹如目睹。例如:(一)山上变像后,主医治那附鬼的孩子(九14~29),马太和路加都有记载,可是只有马可记得最生动、最细腻。注意:“众人一见耶稣…就跑上去问祂的安。”“你们和他们辩论的是什么?”“倒在地上,翻来复去,口中流沫。”“他得这病,有多少日子呢?”“你若能信,在信的人,凡事都能。”“孩子的父亲立时喊着说,我信;但我信不足,求主帮助。”“你这聋哑的鬼,我吩咐你从他里头出来,再不要进去。”“但耶稣拉着他的手,扶他起来。”(二)一个小动作或是小姿势,一个不易注意的地位或是时间,他都记得详详细细。“一帮一帮的…一排一排的坐下,有一百一排的,有五十一排的。”(六39~40)“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,叫他站在门徒中间;又抱起他来,…”(九36,)“次日早晨,天未亮的时候,…”(一35,)“耶稣对银库坐着。…”(十二41。)
这些记载是否出于他的想像?绝不是!原来马可所记载的福音都是由使徒彼得所口授。所以有许多解经家称马可福音为“彼得的福音书”。
二
马可和彼得是很有关系的。当天使救彼得出监的时候,他“醒悟过来,说,我现在真知道主差遣祂的使徒,救我脱离希律的手、和犹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。想了一想,就往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去。”(徒十二11~12)马可家里的使女罗大,还没有看见彼得的面,就能听出门外他的声音,可知他在马可家中不是一个生人,平时是很相熟的。彼得称马可为“儿子”(彼前五13),可能这少年人就是由他带领得救的。
三
古代教父都说本书是马可根据彼得的口授而写下的。巴比亚士(Papias)说,“马可记下他所记忆的…。”吉司丁马脱(Justin Martyr)称本书为彼得的回顾录。伊兰尼颚斯(Irenaeus)说,“彼得和保罗去世后,马可给我们写出彼得所讲的。”奥利根(Origen)说,“马可写的福音是彼得指导他的。”
四
除了许多旁证之外,我们也可以从书中许多的内证断定本书是彼得传授的福音。(一)本书有好多处特别提起彼得的名字,而其他福音书不提。“西门和同伴追了祂去。”(一36)“彼得想起耶稣的话来,就对祂说,拉比,请看,你所咒诅的无花果树,已经枯干了。”(十一21)“耶稣在橄榄山上对圣殿而坐;彼得、雅各、约翰、和安得烈,暗暗地问祂说。”(十三3)“你们可以去告诉祂的门徒和彼得说,祂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;在那里你们要见祂。”(十六7)(二)相反的,本书也有好多处特别把彼得的名字隐藏起来。例如:六章五十、五十一节,不提他走在海面上的事(比较太十四28~31)。八章二十九、三十节,不提磐石和天国钥匙的事(比较太十六17~19)。其他的例子:七章十七节,比较马太十五章十五节;十四章十三节,比较路加二十二章八节。无论是显明或隐藏的,都是有意的,也都是说明本书是和彼得有关系的。
叁
时间和地点
一
根据古代教父所能供给的资料,马可写本书的时间大约在主后六十三年至七十年之间。
二
他写书的地点也是传说不一,有的说在罗马,有的说在埃及的亚力山大城。
三
本书内容所包括的时间约有七年。
肆
信息
一
本书主要的信息是说,我们的主以仆人的身分,来证明祂是神的儿子,人的救主。
二
所以在本书中,我们看见我们的主显然以仆人的姿态出现。祂没有家谱。祂被圣灵赶到旷野去受魔鬼的试探(一12,直译)。在这里祂少有长篇的教训,也少有一连串的比喻,却多有医病、赶鬼等神迹奇事。因为祂在这里不是作王,只是作仆人;仆人宜于少说话、多事奉。
三
马太说出主是“大卫…的苗裔;”(耶三三15)马可说出主是“仆人的苗裔”(亚三8),耶和华的“义仆”(赛五三11),“自己卑微,存心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。”(腓二8)
四
启示录四章中的四活物很像主在四福音中的四方面。马太福音中的主像狮;路加福音中的主像人;约翰福音中的主像飞鹰(参读出十九4,申三二11);马可福音中的主像牛,先是耕种,后在坛上作祭牲。
伍
可注意之点
一
为了配合本书的中心信息,初读圣经者读本书时,最好同时参读以赛亚四十二章一至二十节,四十九章一至七节,五十章四至十一节,五十二章十三节至五十三章十二节,撒迦利亚三章八节,腓立比二章五至八节。
二
马可跟随使徒们一直在外邦作工,所以他的福音似乎特别是为着外邦人的。我们可以看出:
1
他本叫约翰,一个希伯来的名字;他又叫马可,一个罗马的名字。他起先两个名字并用,可是在行传十五章以后,他只用马可那个名字,可能是为要更接近外邦人。
2
在他所记的福音书中,比较少引旧约的经节,也少提到犹太背景的事,如果不能避免时,总是加以解释。例如:“各耳板,就是供献的意思;”(七11)“…以利大古米;翻出来,就是说,闺女,我吩咐你起来;”(五41)“除酵节的第一天,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。”(十四12)其他的例子:三章十七节,七章三、四、三十四节,十五章四十二节。
三
“西门…对祂说,众人都找你。耶稣…说,我们可以往别处…传道;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。…”(一36~39。)众人找主,不是为着爱祂,乃是有的为着好奇,有的为着凑热闹,有的为着要推祂作王,有的为着吃饼得饱。主拒绝他们,主不愿意显露祂的自己(参读一44~45,三12,五43,六32,七36,八26,九30)。马可特别记这些事,借以说明主作仆人的身分。祂不愿受人拥护作领袖,不愿满足人的好奇和爱热闹的心理,因为祂在地上有一个主要的目的,就是传道,祂原“是为这事出来的”。
四
“有一个长大麻风的,来求耶稣,向祂跪下说,你若肯,必能叫我洁净了。耶稣动了慈心,就伸手摸他,说,我肯,你洁净了吧。”(一40~41)从那长大麻风者的祷告中,我们可以学得许多宝贵的教训。他的祷告虽只短短的几句,可是却是一个这样的祷告:(一)没有顾忌的祷告─他“来”。记得,他是长大麻风的,不能走近人前来的。(二)迫切的祷告─他“求”。(三)谦卑的祷告─他“跪下”。(四)顺服的祷告─“你若肯…。”(五)有专一目的的祷告─“叫我洁净。”(六)大有信心的祷告─“必能。”(七)有效的祷告─“他就洁净了。”(42)这样的祷告就叫主“动了慈心”。祂“伸手摸他”,神的大爱从子身上完全表明出来。祂可以只用一句话,也可以叫他到约但河里沐浴七回,使他痊愈;但祂不,却伸手摸他。这是人所不能有、不能作到的爱。这正像父亲动了慈心之后,抱着浪子的颈项,连连与他亲嘴(路十五20)。蒙恩的人们,可知道正当主那一次摸我们的时候(那时我们并不比长麻风的更洁净),祂的爱是完全浇在我们的身上!
五
“神国的奥秘,只叫你们知道。”(四11)“天国”和“神国”是有分别的,但也是分不开的。天国是从恩典时代开始起,一直到千年国结束止;神国是从已往的永远起,一直到将来的永远止。在马太福音中所称的“天国”,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称作“神国”(太十三11,31,可四11,30,路八10),是因为天国是神国的一段,神国包括着天国。
六
“众人拥挤你,还说谁摸我么?”(五31。)“拥挤”主的有许多人,“摸”祂的只有一个。“拥挤”只是热情的冲动,“摸”必须用信心的手。“拥挤”不被主所重视,“摸”是值得祂注意的。“拥挤”并不叫主的能力从身上出去,“摸”才叫祂的能力释放。“拥挤”后仍是一无所得,“摸”后则十二年的沉奇就得医治。信徒们,我们对主是“拥挤”呢,还是“摸”呢?
七
“五个饼、两条鱼,”(六38)本来还不够一人之量,可是到了主手里,却能使五千人得饱。往往我们看自己所有的少得可怜,还不如五饼二鱼,因之在事奉主的事上不敢想,不敢奉献,盼望有一天有了“二十两银子的饼”再说。这样就拦阻主要行的神迹和奇事了。
“五个饼、两条鱼,”似乎只有一点点,可是主非常宝贵。祂把它们拿着、祝福、擘开、递给,五千人就得饱。当我们把微小的、有限的自己当作五饼二鱼交给主,祂也非常宝贵我们的奉献。第一步祂要把我们“拿着”,就是安排在祂计划里。第二步祂来祝福我们,给我们属灵的配备─恩赐、亮光、能力等等。第三步祂要我们“擘开”,使我们经过十字架的对付。人往往欢迎“拿着”和“祝福”,却拒绝“擘开”,因为前者是舒服的,后者是痛苦的。可是神的安排是这样,在“拿着”和“祝福”之后,必须有“擘开;”有了“擘开”一步之后,才有第四步“递给”,叫众人都能得饱。
那个孩子把他的五饼二鱼交给主,结果,主能借以施行神迹,众人得饱,他自己也得饱,恐怕那十二篮的碎饼碎鱼也是归他的。
八
“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,他必作众人末后的,作众人的用人。”(九35)“你们中间,谁愿为大,就必作你们的用人;在你们中间,谁愿为首,就必作众人的仆人。”(十43~44)人可以为大,为大是合法的。主也从来不禁止人争取为大;只是祂鼓励人为大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。为大的唯一途径就是服事。祂自己走这条路,正像马可福音的中心信息,祂来原是作仆人的。“人子来,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并且要舍命,作多人的赎价。”(45)祂先有了“虚己,…奴仆的形像,…卑微,存心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”,然后“神将祂升为至高…”(腓二7~9)。
九
“倘若你一只手叫你跌倒,就把它砍下来;你缺了肢体进入永生,强如有两只手落到地狱,入那不灭的火里去。”(可九43~44)这里有一个很主要的解经原则。我们读圣经,除了异梦、异象、比喻、诗辞等等之外,应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