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I-50神在召会中的权柄
诗歌:大606
读经:
罗十三12 在上有权柄的,人人都当服从,因为没有权柄不是从神来的,凡掌权的都是神所设立的。所以抗拒掌权的,就是抗拒神的设立;抗拒的必自招处罚。
教会是维持神权柄的地方
我盼望弟兄姊妹要知道一件事,就是神虽然没有将权柄撤退,神的权柄仍然在世界上或宇宙中;但人是天天干犯神的权柄。在这世界上,天天有不法的事发生;人是天天背叛神,背叛神的权柄。并且在宇宙中,我们还看见堕落的天使、邪灵、以及撒但,天天干犯神的权柄。但这种情形不能一直下去,背叛神权柄的事不能永久继续下去。所以在神的心意、计划和工作里,祂要在世界上设立祂的国度,在这一个范围内,祂的权柄能够通行;在这个范围里,每个人都服祂的权柄,没有人干犯祂的权柄。这一个范围就是天国,神的国,也就是教会。神要在这混乱的宇宙和世界中,产生次序出来。在教会这个范围里,一切都是顺服的,是服在神大能的权柄底下的,是摸着诸天的。这就是教会里的人,就是诸天的国,神在这里能够建立祂的权柄。因此教会所负的责任何等大。因为在这么混乱中,在这么多的背叛里,教会是维持神权柄的。所以如果连教会也背叛了,神就没有路了。
学习在各方面服权柄
所以神必须得着一班人,在政治上是完全顺服权柄的,如罗马十三章一至七节所说的,当纳粮的纳粮,当上税的上税,当惧怕的惧怕;在家庭中也看见权柄的次序,作顺服的妻子、顺服的儿女、顺服的仆人;并且在任何场合、任何情形,都站在他的地位上服权柄。就是这种行为和态度,乃是最好的见证。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情形都是顺服的,在这世界上就再找不到别的更美的事了。因为这样的人乃是彰显神的荣耀、彰显神的权柄的人。这不是你顺服那一个人的问题,乃是因着你顺服神的权柄。
顺服权柄的性情
凡是认识神权柄的人都有一奇特的习惯,就是无论到哪里去,他都必定先找权柄,他总是先问:谁是权柄?因为他里面有要求,“我在这里要听谁的话?”这不是口里说这样的话,乃是里面有这种要顺服的要求。顺服乃是他的性情。听命乃是神儿子的特性。碰着权柄的人就是这样,在任何情形之下,无论什么地方,都要去找在他之上的权柄;他到任何地方,都看见神权柄的安排。如果在任何地方,有许多这样的人,就产生出次序来。神在宇宙中,在世界中,在教会里,都安排权柄的次序。你看得上眼也好,看不上眼也好,你觉得也好,不觉得也好;你都要说,感谢神,我找到顺服的对象。并不是你遇到的人如何,乃是他身上的权柄如何;你如果不能顺服,你不能说你不知道有权柄这件事,你只能说你是背叛的。一个人有没有顺服,在认识权柄的人一看就知道。我们说找顺服的对象,不是要你去找一个钦差来顺服,乃是任何的代表权柄,你都要顺服。我们到那里去,在任何场合,都必须找顺服的对象。一个弟兄或姊妹如果说,对于某某人我实在服不下来,那么他作基督徒的性质根本就不对。
作顺服权柄的见证
今天神要求我们,在各种情形、各种时候、各种环境中,都能站在自己的地位上,顺服神,顺服神所拣选的人。神需要这里有一班人,是能够顺服代表权柄的;神盼望有一班人,只要神的权柄有一点动,就知道权柄在这里。这样的一班人是能顺服、能听话,是维持神的权柄的;他们处处都寻找权柄,顺服权柄,不作背道、悖逆的人。若是这样,神在这里就有见证。神今天所急切要得着的,乃是有神权柄的彰显,也有人顺服的见证。神的权柄和人的顺服合起来,就成功神所要的见证。如果在这里有三、五位弟兄姊妹知道什么是权柄与顺服,神要有何等的荣耀。今天到处都是声音,到处都是话,到处都是混乱,到处都是磨擦,到处都有悖逆的事。但如果我们能看见一班弟兄姊妹,他们看见神的权柄,也顺服神的权柄,这会有何等的不同!这就叫人要碰着一个东西。如果一个地方有顺服神权柄的见证,就越过越看见神的权柄彰显在那里。所以权柄明显不明显,就看顺服不顺服。顺服如果明显,权柄就彰显,神也要彰显出来了。甚至连许多过路人,也要看见我们的地方教会不一样。人要说,在这里有神。这就是我们见证的路。比方一个住家有家长,有权柄与顺服,人一到这家所看见的就是有次有序。无论我们到哪里,总得要看见权柄。
如果从今以后,在教会中有这样顺服权柄的彰显,这要给神何等空前的大路!人看见了就都要俯伏下拜。在许多地方,你能看见有弟兄姊妹相爱的事,但你看不见顺服的事。如果弟兄姊妹在一起一面彼此相爱,一面又有顺服,这是最美的事。单有顺服权柄,没有弟兄姊妹相爱,是天主教。光有弟兄相爱,没有权柄顺服,就是弟兄会。如果既没有弟兄姊妹相爱,也没有顺服权柄,那就是更正教。所以在基督教里有三种情形:天主教、弟兄会和更正教。我们不应是其中任何一种。我们不是牺牲弟兄姊妹相爱,而顺服权柄;也不是光有弟兄姊妹相爱,而没有顺服权柄。我们盼望神怜悯我们,使我们弟兄相爱更加强,并且还要加上顺服权柄。我们必须时时站住自己的地位,顺服权柄。这就是见证,这是今天难得的事(倪柝声文集第三辑第十三册,一六○、一六二、一六五至一六六、一六八至一七一页)。
参读:倪柝声文集第三辑第十三册,第十五篇。